2020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2021-08-21

据中国医师协会官网消息,8月19日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奖”名单正式公布,全国共有80位医师入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先进事迹学习心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先进事迹学习心得1

_上,女,汉族,1982年12月出生,浙江宁波人。据新华社此前报道,__高考时数学满分,自学掌握了多门语言,是名副其实的“学霸”。从协和医学院博士毕业后,__出乎许多人意料,选择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作为职业的起点。在__的努力下,2014年,西藏首个风湿免疫血液专科建成,填补了西藏对风湿免疫病治疗的空白。

协和医学院官方网站介绍,__在2009年毕业时,因为品学兼优,曾有留在北京大医院工作的机会,但却最终选择去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从医。__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协和医学院毕业时,她曾有机会留在北京,但她认为“这样的未来能一眼看穿,而西藏有无穷的未知和无限种可能,我热爱未知”。

2018年7月,__曾应协和医学院邀请,为毕业生做演讲。在演讲中,__提到,自己喜欢旅行。2007年暑假,她第一次去西藏旅行,__跟当地人聊天时,听到当地人说:“我们西藏缺医生,既然你要当一个医生,那为什么不来西藏当医生?”__在演讲中说,她当时想到,“北京有那么多医院,有那么多医生,可能有我和没我差别不大,但是在西藏,在那么缺医生的一个地方,我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很多生命因我的存在可能得到挽救,而我又是一个对很多生命敞开可能性的人。于是我2009年毕业以后就去了西藏。”

获“中国最美医生”称号演讲中称“以职业为荣”

谈起建立西藏首个风湿免疫专科的想法,__曾表示,这和一名叫卓玛的12岁藏族小女孩有关。2013年,卓玛被确诊为白血病,即使__做出准确判断,依然没能留住卓玛的生命。这也是她后来建立风湿免疫专科的原因。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2018年,__曾获得由当时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评选的“中国最美医生”称号,__的导师、协和医院知名医生张奉春在颁奖现场表示:“__能够自己毕业以后选择去西藏,其实当时令我们非常震惊也非常感动,特别是她到了西藏选择治疗风湿免疫病,这个病过去在西藏是一个空白,她去了以后填补了这个空白,现在可以说绝大多数西藏地区的风湿免疫病患者可以不出西藏,就能够得到诊治。所以,我愿意给她更大的支持,只要需要,我竭尽全力。”

据悉,为了建立风湿免疫专科,__曾辛勤奔波于西藏、北京之间,向张奉春教授寻求帮助。张奉春以捐赠的形式,为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配齐了价值100万元的仪器设备,并提供相应的医疗资源和技术支持。

日喀则一个24岁小伙患TTP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情危重昏迷一周后,被__从鬼门关拽了回来。得知__被评为2017年度全国“最美医生”时,小伙子发了条朋友圈,“所有的感谢无以言表,今天她获奖了,实至名归”。

2018年7月,__在演讲中对协和医学院的毕业生们说:“当医生,我们所从事的这个职业,是非常有成就感的,医生可以在患者最绝望、最无助的时候给予他们最直接的帮助。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一定要有底气、有自信,以我们的职业为荣。”

今年4月因身体等原因

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离职

8月5日,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在讣告中称,__是“志愿要求到雪域高原,到我们区人民医院工作”。在西藏工作期间,还曾到高海拔地区驻村,给当地的农牧民病人看病,其工作获得了政府和老百姓的充分肯定。对于__的突然离世,“医院党委和同志们表示万分惋惜和沉痛哀悼”。

媒体此前报道称,那曲一名患有白血病的16岁男孩经__治疗后,病情得到缓解,孩子父亲不会说汉语,提来一大袋草原黄金菇,一直追到了__家门口,非要送给她。

北青报记者从北京协和医院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工作人员处获悉,就在今年4月,__因身体等原因,在为西藏服务了10年后,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离职。

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先进事迹学习心得2

第一次知道 院士还是我大学三年级在医院神经外科见习的时候,那时带教老师经常给我们讲述一些神经外科界医学前辈的事迹,其中最常提起的就是 院士,在那个时候我就经常被 院士的大医品德、精湛医术、不畏艰难和坚持创新精神所打动,由此他成了我心中的偶像、努力奋斗的目标,与此同时我也喜欢上了神经外科这个“万丈深渊走钢丝”的专业。

院士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开创者之一。早在1952年,他同 、 教授协助我国神经外科的前辈 教授率先在 总医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脑系科,在中国成立了第一个神经外科专业;1953年受国家卫生部委托, 院士又协助 教授举办了新中国第一届神经考试吧,收集整理外科学习班,为新中国神经外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院士为了中国神经外科的发展鞠躬尽瘁、不畏艰难、勇于创新。1965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脑血管造影术》专着,这本中国神经外科史上里程碑式的专着,使我国神经外科诊断水平一步跨越了30年;在这本专着花费考试吧,收集整理了 院士7年的多少心血,在当时没有防辐射装备的条件下,他成百上千次地作X光验证,连续六次患上肺炎,有一次甚至胸腔积水危及生命;在掌握了“脑血管造影”技术后,他的白血球已经降到3000多,只有正常人的一半,至今也没有彻底恢复。上世纪70年代, 带领他的团队在我国率先开展了神经外科显微技术,把中国的神经外科从传统方法带进了现代,使颅内动脉瘤等重症死亡率由10%降至2%。在此基础上 院士又试着向一直被国际医学界视为手术禁区的“脑干”进行探索,经过十几年攻关,他循序渐进地突破了这个禁区,在1995年11月悉尼召开的国际神经外科大会上作了题为《脑干肿瘤250例》的学术报告,震惊了世界同行。至今,他已做了600余例脑干肿瘤手术,数量之多,死亡率之低,始终保持世界第一。随后, 又向另一个“不治之症”——脊髓内肿瘤进军,创造了170例髓内肿瘤手术无一人死亡的奇迹。

“要多为病人着想,像爱护亲人一样爱护病人。”这是 院士常挂在嘴边的话。每次手术后,他总是不放心,总想去看看,或者打电话询问病人的康复情况。从事神经外科50多年来,他救回了不计其数的原本已奄奄一息、半身不遂的病人,但他常淡淡地说:“没什么,救死扶伤就是医生的天职。”他还强调,对于医生而言,一重技术,二重品质,“没有好的医德,再好的医术也发挥不出来。”

虽然 院士已经84岁高龄,但只要需要,他仍然坚持为重症疑难病人会诊,坚持在手术台前督阵,在 医院神经外科的病房楼层,人们几乎天天能看到这位满头银发老人穿着白大褂的身影。这份坚持来自于 院士一直以来的梦想“让中国的神经外科跻身于世界之林”。 年, 院士获得了世界神经外科“最高荣誉奖章”,他使中国的神经外科在世界医学之林挺起了脊梁。目前, 院士是世界上唯一完成开颅手术上万例的人,至今仍是世界神经外科手术历史上5项世界纪录的保持者。 院士说:“如果我算是站在神经外科金字塔塔尖的话,真希望有人能超越我,而且最好是中国人!”深刻蕴藏着他对我们神经外科后辈人的期望。

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无怨无悔,不顾个人安危,只求抢救生命,不仅成为人所景仰的名医大家,也培养了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医学人才,将我国神经外科带上了国际医学的最高殿堂。在他的带领下,以神经外科为重点的 医院目前已发展为世界三大神经外科研究中心之一和亚洲最大的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基地,先后为全国培养了2500多名神经外科医生,许多人如今已是当地的学科带头人。 院士总是对他的学生说:“拿起手术刀,不停地去掉病人身上的痛苦。千万不要去割断与人民的感情。”

病人来到医院就医,说明病人对这个医院这个医生的信任,才会把生命托付给我们,这是一种让人感动的信任,我们作为医生一定要用自己所学让这种信任得到最好的回报。他的谆谆教导与他的学生们产生共鸣,培养了大批推动我国神经外科发展的专家学者。 院士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他兢兢业业和忘我的医德精神让我得到了深刻的教育,领会到医患关系中,贡献精神是不可少的,唯有将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把专业技术的作用发挥出来,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努力地通过学习,提高技术,在崇高的医德精考试吧,收集整理神的指引下,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为患者解除病痛。 院士是我奋斗的目标,向 院士学习,学习他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高贵品质;学习他敢为人先,勇于攀登医学高峰的创新精神;学习他恪尽职守,视病人为亲人,维护医学圣洁的大医品德;学习他甘为人梯,不遗余力培育人才的高尚风范。通过学习 院士的先进事迹,弘扬 院士的崇高精神,使我自身经历了一次高尚医德的洗礼。“牢固掌握专业相关知识,努力探索勇于创新”成了我学习的目标,“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尽自己所能解除每一个患者的病痛”是我工作的追求。作为一个即将步入神经外科临床工作的学生来说,了解 院士的先进事迹对我以后的学习工作至关重要,他不仅为我指明了在以后学习工作中前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塑造了我的医德观念,在内心深处推动了我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的积极性。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会谨记 院士对我们后辈人的教诲,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推动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全面发展尽自己的全部力量。

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先进事迹学习心得3

“转思想、转作风、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心得体会 医患关系贯穿于医疗的全过程,医患关系我们不应该回避和掩盖这对矛盾的客观存在,寻找医患关系的平衡点,作为我们医务人员要坚持不懈地认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敬业奉献精神,明白医方与患者的对等关系,提高医务人员树立良好医德医风的自觉性,转思想、转作风,换位思考,考虑患者,我对照自己平时的实际工作及思想动态,认真查摆了在思想作风、工作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成因以及危害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以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为人民群众解除病痛目的。

我认为医生这一职业与其说是一种技术性的职业,倒不如说是一种服务性的职业,因为它面向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有心灵有感觉的人,它需要有一种发自心底为病人服务的意识,只用拥有了这种意识,才配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医生,人和机器不同,在就医过程中,必须调动患者的积极性,赢得患者的配合,使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使医患关系得以融洽我将从以下方面做好:

第一、要树立良好的医生形象,医心慈、医术精、医纪严、医风正、医表端,良好的印象是和谐医患关系的开端,能够给病人带来安全和保障感。人们一想到好医生,联想到的是细致,耐心,博学,负责这样的词语,这便是社会对医生这一角色的要求,因此作为一名医生,我努力使自己做到这些品质。转变以前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诚意地对待每一位患者、换位思考,要充分认识我们的服务对象都是饱受疾病折磨的患者,他们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热诚。

第二、精湛的技术是服务患者的资本,要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我要深入学习业务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并贯彻落实到平常的工作中。时刻保持学习的危机感、紧迫感,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和追求,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增强做好本职工作,服务患者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状态,积极的心态会给患者的心中撒上阳光,使患者也变得乐观,对健康充满信心,乐于同医生配合,改变消极冷漠的精神状态,不能叫患者悲观失望,产生极坏的作用。不能不负责任,敷衍塞责,言语不良,拿病人出气将直接导致医患关系的恶化。

第三、常修从医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只有做到廉洁行医、清白做人, 才能提高医务人员在病员群众中的公信力,我们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而且代表着全院,我一定会堂堂正正做人,走好人生之路,树立良好的形象,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该做的事情坚决不做,坚持自己的原则。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把群众满意作为点和落脚点”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先进事迹学习心得4

这段时间来,通过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得方式,学习领会了县委县政府和主管部门关于开展作风建设的会议精神,认真地学习了《江选》、《党章》、《党内监整条例》、《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就问题的决定》、《八荣八耻》、《社会主义医德规范》等资料,倾听了上级领导和院班子成员的辅导讲话,深感收获颇丰,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己政治理论水平,加深了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要论述的认识和理解。我认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医疗卫生部门要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履行挽救生命、保障健康的神圣使命,充分领会“发展为第一要务,稳定为第一责任”的重大意义,举一反三,深刻反思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认真汲取教训,加强作风建设,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一、进一步认识开展作风建设的重大意义

在全县开展作风建设,是县委的英明决策,是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党的形象的重要内容,是提高队伍素质,增强执政能力的重要抓手,事关党的兴衰和事业成败。作风建设是全县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关系到我院的建设和发展。医疗卫生行业,在作风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群众对医疗卫生机构有怨气和情绪,尤其是在技术水平不高,服务态度不好,部分患者负担过重方面。医患纠纷,充分暴露了我院的医德医风,工作作风建设方存在严重不足。这次在全县开展的作风建设是非常及时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开展作风建设,自己做到三个必须

一是必须与时俱进。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必须与时俱进,提高政治敏锐性和前瞻性。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精辟论述,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认真学习各项法律法规,熟悉了解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掌握卫生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提高依法进行业务管理的能力。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加强党性煅炼,提高党性修养,学习中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当前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政治敏锐性和前瞻性。增强对日常工作和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要注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二是必须牢记宗意识。向英模学习,增强宗旨意识。要向“和谐天使”汤群芳同志学习,努力学习她亲民、敬民、爱民、助民的崇高思想境界和工作作风;向健康卫士杨世和医生学习,努力学习他视工作如生命,视病人为亲人,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和情系人民健康的无私奉献精神;努力学习他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求真务实、坚忍不拔的崇高精神,大力弘扬白求恩精神,增强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以汤群芳、杨世和同志为榜样,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实事求是,扎实工作,把自己的干劲和热情积聚到保障人民健康、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上来,为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是必须发挥带头作用。首先要做到守法、懂管理、精业务,为全院医务人员作好表率作用,要求医务人员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牢记古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时时处处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位业务管理者,从小事做起,从每个细小的环节入手,踏踏实实做好各项工作,深刻吸取教训,整治医德医风,改进工作作风,改善服务态度,简化服务流程,公开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收费,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为病患服务的工作中去,以一流的工作业绩回报社会,始终把为民、助民、便民、利民、追求社会效益放在工作首位,重塑医院新形象。

三、开展作风建设,继续加强科室管理

增强“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努力做到心系病人,知患所虑,解患所愁,排患所忧,温馨服务献爱心,科室应发扬“民主集中,敢干负责”的求实作风和“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务实精神,以“坚持原则,团结务实,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为班子进行指导思想,强化使命意识,服务意识,和谐意识,以病人为中心,尽职尽责,精益求精。加强和改进学习,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发扬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用正确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简化就医流程,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改善医德医风,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痛苦,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负担,最大限度地提高诊疗技术水平。把医院建设成为作风优良,技术过硬,群众满意的优秀医院。

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先进事迹学习心得5

__教授是一个学者,我经常会叫x老师,因为x老师感觉更为亲近。师者,授业解惑。师者,学术殿堂里的台阶,让学生踩着他的肩膀前进、探索,无私的分享着他的知识、见解、经历,让他的学生成为像老师一样的人。

我们共同致力于民众健康,我们在探索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让我们的全科医生进步,让我们的全科服务更完善、更贴近民众的需求、解决民众的疾患,让更多的民众受益。说得好像很“高大上“,但是我们全科医生的确每天都是在这样的工作和服务着。发病率最高的“感冒“我们看着,患病率最高的“高血压、糖尿病“我们管着,妇女、儿童、老人的健康我们也管理着,我们是应该为自己自豪的。虽然超负荷的工作,经常需要苦中作乐。

全科医学是什么?全科医生是怎样的?怎样才是一个合格的全科医生?也许我们是“5+3“规陪模式出来的全科医生,但是培训地点是综合医院的专科,医生是专科医生,培训结束后,我们下到社区,心理落差是非常大的。澳大利亚有着全世界最完善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他们的全科医生是怎样的?他们的全科诊疗是怎样的呢?杨老师为我们带来了第一课——《全科服务质量和评价》。

澳大利亚的全科医生也是需要培训和需要考试的。他们是为期三年,在社区诊所中“以师带徒“进行培训。培训有关医学知识、医患关系、职业发展、社区医学服务等内容,有明确的培训提纲、内容,有独立的评审机构对全科医学服务进行评审。在澳大利亚的全科诊疗中有三步——建立关系、疾病诊治、疾病管理,为病人提供病人能够理解的知识、易获得的连续性的服务。

深圳的全科诊疗重在“疾病诊治“。病人来看病,我们看到了“小人“和““大病“,我们更关注于疾病的本身,没有做到“以人为中心“。我们忽略了病人的性别、文化背景、家庭关系、没有保护患者的隐私等。

我们是否也需要建立一个新的全科医生的考评体系,培训我们的师资力量,让新生的全科医生能以更合理的方式获得全科证。谁来当全科医学生的老师、学生应该学习什么知识技能,具备什么样的沟通方式。这是我们必须探索的,我们可以模仿澳大利亚,取长补短,建立一个深圳全科医生标准。

我们最贴近民众,忙忙碌碌于每天的诊疗工作,回头一想,好像也没有做什么特别有意义的事情。科研离我们很遥远,但其实科研就在我们的身边,杨老师的第二课——《基本医疗服务的研究设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选择最感兴趣的课题或是工作中最困扰的问题来进行研究。

以“PICOS“的模式进行设计。P——明确的研究对象、人群、群体,I——明确要干预什么或问题是什么,C——清晰的表述对照组、对照人群,O——明确预期的研究结果或预期的干预结果,S——明确研究的时间范围。困扰我们的慢病管理、家庭医生服务、家庭病床发展方向,都可以作为课题,每个社区的居民不同,社区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都是不一样的,可以作为一个特定的人群进行研究、进行干预。完全随机、双盲、三盲的实验在社区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们可以进行性别的比较、不同年龄段的比较、病人自身的比较,甚至采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对病人进行访谈。兴趣是让研究坚持下去的动力,让社区民众获益是研究的根本目的。

有了《基本医疗服务的研究设计》作为基础,针对全科医生介绍他的《糖尿病的社区健康教育和中医药防治的效果评价》、全科医生陈章《罗湖区户籍老人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率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进行讨论,全科医生们对课题的设计、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和课题的设计者讨论怎样做会更好,杨老师最后总结,对每个课题提出比较可行的研究方向。每一次机会都是珍贵的,人的交集每一次也都不一样的。我们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是国家政府制定政策的人,需要解决的是我们居民的问题,实际的切身问题。

开创新模式或是做创新性的研究总是会碰到种种困难的。可以研究某一个点、某一种方法、某一个方剂、某一个健康教育方式,研究方法必须具备真实性和可重复性。对于这一课,我的印象不深。还是要让感兴趣的人参加,讨论的氛围才会好。

邱珊娇医生的《社区合并抑郁障碍的2型糖尿老人个性化干预及效果评价》,自己不做评价。但是受启发的是,老年糖尿病病人往往不能管理好自己,有抑郁障碍的老人更是丧失了疾病自我管理的能力,他已经驾驭不了管理糖尿病的“五架马车“,这时候我们需要一个人,需要一个和他关系亲密的人和他一起管理疾病。我们可以让亲近的人获得知识,帮助、监督病人,共同管理饮食、运动、按时服药等。社区研究不一定要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可以试试用定性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可以用访谈的形式进行记录。生活质量的评估非常重要,疾病的改善不一定非常快,但是生活质量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改善。

科研设计最受益的是科研设计的那个人!参与非常重要,参与进去了,就是独一无二。杨老师为其量身定做了很多研究方法、研究方向。当参与者自己准备越多,就会发现越多的问题,就会想解决这些问题,查文献,能文献解决的文献解决。文献解决不了的,咨询阅历丰富的杨老师,总是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因为当我们为一个科研课题阅读了10篇文献时,杨老师读的可能是20、30篇!

每一次出场都是认真的对待!杨老师在这里是全科医学倡导者,我们是全科医学的践行者,成为像杨老师一样的人,也是我们的目标!

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2020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原文地址:https://www.tihui.cc/fw/xd/th/103290.html
    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心得体会